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位於台灣高雄市。2003年舉行安基典禮,2011年12月25日落成。興建緣起於1998年星雲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ga Dorje Rinpoche) ,感念佛光山寺長期為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台灣建館供奉,讓正法永存,舍利重光。

基本資訊

地點: 高雄市大樹區統嶺路1號
拍攝日期: 2012-03-16
GPS定位: 22.755704,120.445318

如何前往

汽車:國道10號下大樹交流道→省道29號右轉→佛光山

SCROLL DOWN

景點介紹

佛陀紀念館坐西朝東,占地總面積一百餘公頃,自安基至竣工,歷經九年,光外觀設計圖便繪製了百餘張,後經一再修改,成為現在除了主體建築本館外,更有所謂「前有八塔,後有大佛,南有靈山,北有祇園」的宏偉格局。主要建築位於中軸線上,從東至西依序有禮敬大廳、八塔、萬人照相台、菩提廣場、本館及佛光大佛等,另外南有靈山,北有祇園。

本館高近五十公尺,占地四千餘坪,基座高大,塔身覆鉢式,基座外飾黃砂岩,塔身為鏽石。基座四隅立四聖塔,四塔塔身壁龕浮雕圖案。塔內各設有菩薩造像,分別為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及大行普賢菩薩。本館內部地下一層,地上三層,除供奉佛牙舍利外,另設有可容二千餘人集會的大覺堂及多功能的展示空間。

地下設有四十八個地宮,預計向全球大眾徵集具有歷史性、知識性、當代性及紀念性之各種文物,每百年開啟一室。藉由大眾共同的徵集,讓佛陀紀念館成為一座台灣史上,人類共同生活記憶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本館前方有長、寬各一百公尺菩提廣場,廣場地坪鋪設鏽石、青斗石。廣場兩側廊道,長各一百公尺,壁面浮雕二十二面佛陀行化圖及二十二幅星雲大師所書之讚佛偈。迴廊外廣場中有十八尊羅漢圓雕,其中除了佛陀十大弟子及《阿彌陀經》中與會的大阿羅漢外,另有大愛道、蓮華、優婆先那三比丘尼尊者,及降龍、伏虎二羅漢。羅漢形象生動,或坐或立,或著袒右袈裟,或著交領廣袖僧衣。廣場前方的萬人照相台,為長五十公尺、寬三十五公尺的大階梯,共三十七階,象徵三十七道品。

本館菩提廣場前方兩側設八座寶塔,代表八正道,名稱分別為:一教、二眾、三好、四給、五和、六度、七誡、八道。八塔形制相同,皆為方形七層樓閣式,高三十七公尺,鋼筋混凝土結構,基座外飾黃砂岩,塔身外牆是曉理石,屋瓦為飛鳥瓦,欄杆為石材。

八塔中央區為成佛大道,長二百四十公尺、寬一百一十三公尺,地坪鋪設鏽石、青斗石。成佛大道南、北廊道長各二百五十四公尺,以山西黑石為材,雕刻萬人功德芳名及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法語,富有教育、文藝內涵。禮敬大廳位於館區入口處,其名有禮敬諸佛之意,為地下一層,地上三層的建築,內設接待、詢問、展示區、紀念品店、餐廳等多功能服務。

佛光大佛設於主館後方,通高一百零八公尺,像高五十公尺,為世界最高銅構坐佛。經由「百萬心經入法身」活動,將百萬部《心經》永久奉納塔剎的藏經閣,祈佑世界和平。

佛陀紀念館是一座融和古今與中外、傳統與現代的建築,具有文化與教育、慧解與修持的功能。該館的興建,正是希望透過供奉代表佛陀威德、智慧的法身舍利,讓人們在禮敬佛陀舍利的同時,能夠開發自己清淨的佛性,並為人間注入善美與真心,帶來社會的安定與和諧。

場景圖2741
場景圖2740
場景圖2739
場景圖2738
這景點共計15張照片 顯示全部
場景圖2741
場景圖2740
場景圖2739
場景圖2738
場景圖2737
場景圖2736
場景圖2735
場景圖2734
場景圖2733
場景圖2732
場景圖2731
場景圖2730
場景圖2729
場景圖2728
場景圖2727

拍攝前的注意事項

Advice for the film crews

交通資訊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基本資訊

地點: 高雄市大樹區統嶺路1號
拍攝日期: 2012-03-16
GPS定位: 22.755704,120.445318

如何前往

來高雄拍吧!

從勘景、拍攝到映演全方位的協助
幫助影視創作者將夢想的草圖具體落實

我要申請
Created with Ske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