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師

劇本類型
關於本劇
故事大綱
愛河旁有間步調舒緩的咖啡館,叫作不咖啡,意思是不只是咖啡。咖啡師是在台北讀完大學後才開始踏入精品咖啡這個領域,在各地學習咖啡後,決定到高雄開自己的咖啡館。
一個正常的咖啡館營業日,推門而進的是一個少女,約莫大學生的年紀,身旁跟著一個青年。咖啡師微笑著請他們坐在吧檯的位子,並給少女一杯肯亞AA,少年一杯特調義式綜合濃縮。
少年是土生土長高雄人,大學到台北求學時是咖啡師在台北的咖啡館工作時的常客。少女亦是,以前在台北的咖啡館附近的高中讀書,放學就到咖啡館付100元給咖啡師,咖啡師會給她一杯飲料與一份簡單的晚餐,一邊讀書一邊吃直到打烊。
後來少年去日本讀研究所,少女整個高中時期幾乎都在咖啡館度過了,她考上大學後,咖啡師辭了工作到高雄開自己的店。少年回老家或是少女到高雄玩時都會過來喝杯咖啡。而這次少女大學要畢業了,她準備要去歐洲求學,估計短時間內不會再回來,因此約了少年一起來和咖啡師道別。
咖啡師在吧檯一邊工作一邊閒聊,這時進來了幾個裝扮高貴的太太們,他們在角落的大桌子喧嘩聊天,講政治也講八卦,少女看咖啡師忙不過來,過去幫忙點餐卻被用台語嫌說怎麼服務生坐在椅子上聊天,少女笑笑說抱歉,少年卻走過去跟著用台語回說,菜單上面明明白白寫著到櫃檯點餐,怕你們忙著聊天被打斷好心來幫忙還嫌,你看她穿著圍裙了嗎?然後把少女拉走。其中一個太太只好到櫃檯點餐,問他們是不是情侶,咖啡師笑著說,是啊,是以前還在台北工作的時候認識的朋友,現在大學要畢業了。太太說起現在畢業生工作不好找,起薪很低又辛苦還存不到錢,不像她先生出來都好幾間公司了,如果要實習也不是不能幫忙關說一下。少女也只笑笑著不回應,太太回去後埋怨要當好人不給面子,怎麼相信新市長那套話,現在的窮學生不知道抓住機會。
少年對於這樣的大人感到不滿,少女只說其實每次來高雄都會感受到人情味,你看她不是因為感到不好意思想要過來化解尷尬了嗎?雖然最後是更尷尬了不過確實這在台北是不會在咖啡館遇見這樣的人的。
隔兩個位子原本就在的一位穿著得體的中年男子這時將眼光抽離自己的書朝少女看了一眼,少女笑著對他點了頭。
他是大學外文系的教授,而後他和少女討論蕭伯納的劇和卡謬,也討論高雄的作家,像楊佳嫻,像余光中在高雄教書,像年輕一點的有林達陽等等。教授說,他不知道是不是離開首都圈,大家就開始想要寫一些具有在地性的作品,恨不得證明自己的出身,想要控訴即使不是首都資源不夠也能有好作品。
少女只說,當他們經過這些掙扎,當他們的作品不再侷限於地域,就是準備朝大師邁進的一大步了。
教授笑著看她,沒有多說什麼,那句他常拿出來掛在嘴邊講的,你還年輕,所以不會明白,難得沒有拿出來講。
咖啡師笑著看向少女,他想起那時她才高一,在咖啡店玩耍時遇到一個公司老闆,聊著聊著突然問她什麼是成功,她一本正經跟他討論了快一個小時,笑著跟公司老闆說那麼下次遇到的話再聊吧。
一個下午,少年少女在咖啡館裡遇到一些人,看著一些人,和咖啡師聊天,在傍晚左右離開,說去港區的朋友哪裡吃個晚飯,少年開車。
平日晚上客人比下午多,咖啡師一邊煮咖啡一邊清洗,偶爾也想到以前在台北的日子。少女的笑眼像一彎明月,在吧台邊上的位子可能睡著的時間多於讀書的,然後跟他霹靂啪啦抱怨各種學校的事家裡的事,他就笑著聽她講,偶爾安撫她兩句,或一邊擦杯子一邊給點建議。三年後等她要畢業了,他和少女說他要去高雄開咖啡店,那裡的步調慢一些,風格也合適一些。少女沒多說什麼,她只說,哥哥要去很遠的地方了,可是有一天我會去更遠的,所以我們扯平。好像沒有傷心也沒有遺憾,就是,之後還能見到的好朋友。
咖啡師想,比他小那麼十來歲的孩子如何這樣通透。他後來知道少女和少年交往了,但是少年很快又要去美國讀書,遠距離的戀愛也是不急不徐地談,他不像少年,可以在遙遠的地方等她,他只能在咖啡館裡,每日每夜沖煮咖啡、烘豆。
這個跟年紀好像沒有關係,少年也要三十了,總叫自己一聲老大,可是他們都還能在遠方相見。
他們擁有的可能性比自己多許多,所以就這樣佇立著等他們哪天想起時回首,有個地方可以喝一杯肯亞AA或者義式濃縮,這樣就很好了。
結局停留在關店後咖啡師回家,時間回到下午少女趁他在忙的時候在旁邊的書架裡偷塞的一封信,兩人出了咖啡館後少女跟少年說,哥哥估計比你喜歡我的還多,可是他不說我也不會說。我們有天可能會分手,可是我跟你,都還會再回來這裡看看他,喝肯亞AA和義式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