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孤島

劇本類型
關於本劇
一個在旗津崩隙長大的黑皮膚女孩,在成長中滿受曲解與歧視而離開家鄉,當她再次回到家鄉,卻帶領遭逢破港的崩隙村民走出被壓迫的處境,成為一位自信而勇敢的女船長。
故事大綱
1958年,李佩蓉15歲,旗津崩隙人,是一個皮膚黝黑、身材高挑纖 瘦的初三女學生。清晨,她盥洗完後,催促賴床的弟弟李長興起 床;換好制服,兩人穿越古宅、拆船廠至港口,搭船至前鎮上學。 船上,長興低頭讀著書,佩蓉吹著風、看著船破浪。佩蓉在課堂上 被老師點名用國語唸國文,她帶著閩南話的口音,笨拙地朗讀惹得 同學哄堂大笑,佩蓉覺得有些氣憤、羞愧。老師要她掛上「請說國 語」的牌子,在走廊罰站。有個女生經過、竊語,笑她是菲律賓來 的不會講國語;佩蓉忍不住推了她一把,力氣遠比她想像的還大。 老師見狀,出手制止,要求佩蓉向對方道歉。長興目睹了這一切, 卻迴避佩蓉的眼神。搭船回家時,長興一路不和佩蓉講話,刻意和 佩蓉隔著一段距離。
回到家後,長興拿出一百分的考卷給媽媽玉蘭看,媽媽頻頻誇獎
他。佩蓉頭也不回地衝出門,說要去找父親文雄,他是一位小型近 海漁船的船長。一路上,佩蓉含著眼淚,見到父親後就咬著牙問爸 爸能不能開船帶他出海,爸爸問怎麼回事,她拗著淚水不回答,再 問他能不能帶她出海去繞一繞。文雄知道拗不過她,放下手邊工 作,答應帶她去一個特別的地方,但上船之後絕不能哭。當年,女 人上船是禁忌,父親確認附近無其他漁人免惹得閒語,令佩蓉上 船,開船出港。一路上,佩蓉靜靜的看著海面、星辰,彷彿被滌淨 了。他們在一個海域上放慢速度,文雄改變了聲調,語氣莊重而嚴 厲;他們駛進一座小島,在小島前停下來,多種魚類在漁船附近閃 現,佩蓉被他們變化多彩的顏色深深感動,指著要父親看。文雄告 訴佩蓉,前方水底地勢險峻,卻是他專屬的漁場;每個討海人都有 自己專屬的漁場,人性決定漁性,漁場是一個人照見自己的殿堂。 回家後,文雄騙玉蘭,他們父女倆是在別人的懇求之下去幫朋友整 理漁獲。
後來,文雄的漁船一連兩個月都漁獲不佳,經濟困難之下,玉蘭騎 著腳踏車載著佩蓉在街上兜售漁獲,路上總有人誇獎佩蓉懂事,但 玉蘭好面子,不喜歡人家提起這個像男人的女兒,總喜歡把話題引 向長興。總路程近三、四個小時,賺的錢卻相當微薄,但是佩蓉很 高興能到熱鬧的街區去看看洋樓、酒樓和醫館,玉蘭也會買點小點 心慰勞她。漁獲量依舊不見起色,文雄領著全家人去廟裡求神,他 們按著指示到漁船上準備祭品敬神,在船頭插上三炷香。但漁獲依 舊不佳,村裡流言四起,說文雄一定是外面交了女人;為此,佩蓉 在街上對一個中年男子大打出手,文雄出面調停。回家路上,文雄 笑了出來,對於佩蓉一個瘦弱女子對抗大男人的憨膽感到非常欽 佩。文雄和佩蓉進門之後,玉蘭已在椅子上等候多時,要佩蓉過 去,問佩蓉兩個月前是不是上了文雄的船,佩蓉答是。玉蘭拿起藤 條,對佩蓉不停揮打,口裡咒罵著掃把星、掃把星、掃把星。文雄 吆喝阻止。佩蓉哭著打包行李,無論文雄怎麼制止都沒用。長興在 旁冷漠的看著。佩蓉離家,搭上平常上學時的船。
1966年,李佩蓉23歲,熟練地在為一艘船上防水膜,她已在這家修 船廠裡工作多年。收音機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是長興,字正腔圓 的用國語向聽眾說明新一期的高雄港開拓計劃,他是這項計畫的主
持律師的助手。向廠長請了一個禮拜的假,她搭上船,這時候的 她,已不再是當年莽撞的小女孩了,而是一個身體結實、眼神堅毅 的女人。靠近旗津時,旗津已不在是以前漁村的樣子,大型起重架 林立,劃破天空;港邊的曾有蚵仔埕也混滿工業廢料,用圍籬隔 開。
回到家後,空無一人,她在房子附近叫著爸媽,無人回應。她走到 街上去,看見一個熟悉的婦人在賣著烤魷魚,她湊過去,像一個客 人一般點餐,婦人笑著說馬上好,佩蓉叫她媽。婦人收走臉上的笑 容,端詳著她,是佩蓉?眼眶泛著淚水,說沒有你這個孩子,叫她 滾,再不走,就拿藤條抽她。佩蓉沒有閃開,一下一下打在她的身 上,旁人不停的勸說孩子回來就好,玉蘭卻越打越打力。玉蘭老 了,以前尖銳精明的眼神已變得柔和,打到身體無力之後,身體癱 軟,佩蓉蹲下去扶著她。回家後,玉蘭帶著她去看她的父親。他們 走了一段荒蕪的山路,來到一個墓塚前。兩年前父親生病過世了, 這幾年,好幾次去尋找佩蓉的下落,都打聽不到消息。她帶著佩蓉 看周圍的變遷,說明著這幾年商船進港、造船廠林立,很多從事漁 業的鄰居都轉行了。父親當時也曾經轉行,但受不了在工廠裡受人 使喚;一個人在船上捕魚自由慣了。長興幾年前考上台大法律系, 算是替家族掙足了面子,但在外地讀書,很少回來,畢業後順利考 到了律師執照。玉蘭告訴佩蓉,長興過幾天就回來。
父親留下來的船,玉蘭捨不得賣。船身油漆斑駁,閒置多年,機械 組件可能早已銹壞。佩蓉希望母親能讓她修船,母親應允了。這些 年在修船廠裡的工作,早讓她摸透了船的機零組件。她花了幾天的 時間修船,早上則陪母親去出攤,附近漁民都對她的修船技藝讚賞 不已。她一個人到海邊去看海。長興回來了,佩蓉變成了一個完全 不一樣的人,成熟了,是一個充滿朝氣的有為青年。佩蓉的船正好 修好,啟航前放了鞭炮,找了一位父親的老朋友幫忙駕船,邀著母 親和弟弟一同出海。海上,長興向佩蓉分享他的抱負,他不願被人 看不起,一直以來都非常努力。這次回來,是要搜集崩隙居民對新 的開發計劃的同意書,因為必須讓出部分土地,作為蓋大型貨櫃區 的基地。長興覺得崩隙已是消退的漁村,應該盡快轉型。並勸玉蘭 賣掉在崩隙的房子,但玉蘭不願意,幾十年的感情都在那。
佩蓉辭去原本的工作,決定留在家鄉,繼承父親的舊業。母親起先 阻止,說漁獲早已不豐,但她心意已決。她懇求父親的老友帶她出 船,跟著學習捕魚的技藝。一開始不停地暈船、嘔吐,且船上的指 令非常的剽悍,一秒一刻都不容懈怠。凌晨出海前,母親都為她下 廚。另一方面,玉蘭跟著長興到處去遊說居民,向他們說明這個計 畫的好處,能為崩隙帶來新生。許多人都是文雄和玉蘭的親戚和老 朋友都不識字,因為信任長興而簽下同意書。計劃進行得相當順 利,長興帶著這些資料回到台北,上司非常的高興,馬上為長興升 官。長興為玉蘭在旗後買了一個房子,要母女倆搬過去,但玉蘭依 舊不願意。佩蓉覺得長興反覆要他們搬遷必有蹊蹺。
1967年,大型的機具駛入崩隙,村民都覺得奇怪,執行單位手拿著 所有人的同意書,勒令居民在短期之內搬遷,崩隙將因破港計劃而 全村搬離。村民驚覺自己被騙了,長興當時給他們看的是不完整的 計畫。所有人來到玉蘭家要求長興出面說明,玉蘭被嚇壞了,顫抖 著身體,卻堅決相信長興不會騙人。他們打電話給長興,但長興全 無回應。台北的律師辦公室表示查無此人。輾轉之下得知長興早已 去了美國。有人得知玉蘭在旗後新購的房子,散佈此消息,玉蘭和 佩蓉頓時成為千古罪人。
玉蘭害怕的病垮了,佩蓉決定挺身而出,她拿出新房子的契約作為 抵押,成立自救委員會,決定與崩隙居民站在一起,為他們爭取權 利。他們出動漁船,包圍開挖的機具。組織群眾北上,到總統府前 抗議。計劃終於停擺,政府出面和解,讓居民得到妥善的安置與賠 償。風波過去了之後,佩蓉在一天的清晨,駛著父親的船出航,墨 藍色的汪洋之上,紅太陽渲染了多彩的天空,她對著父親說,她終 於找到了自己的漁場。